夏日的七里海湿地,芦苇荡在风中掀起绿浪,燕鸥掠过水面时,翅膀带起的涟漪与远处的无人机航迹在蓝天下交汇。
湿地旁,一座银灰色的“铁盒子”正缓缓开启——里面跃出的无人机,正沿着预设航线巡航,镜头实时捕捉着天空中的飞鸟、水面下的鱼群、芦苇丛的长势,数据像水流般汇入后台系统。
“这可不是普通的巡护,是‘天空地’一体监测。”交控智飞科技副总经理陈鹤指着屏幕上的湿地热力图,无人机传回的影像里,每片芦苇的高度、水域面积变化都被AI精准标注。
当科技与生态展开这场温柔的相拥,它们不仅破译着湿地的呼吸脉动,更在重新定义人与未来的对话维度。
去年6月,七里海管委会与这家企业合作搭建的这套系统,让5架无人机成了湿地的“生态哨兵”。
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兆睿算过一笔账:“过去人力巡逻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一轮工作,如今运用低空巡检技术巡查一圈只需20分钟,连鸟窝的位置都能精准定位,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‘千里眼’。”
这份深藏的“智慧”,正静静蛰伏于天津未来科技城的实验室中,等待着唤醒更多可能。
信天智行的创始人丁元沅正在调试一台新无人机,屏幕上的自主飞行系统(AFAS)像“空中大脑”,能让无人机在出现失联失效等紧急情况时,避免空中相撞等风险的产生,保障低空飞行安全。“以前研发全靠‘纸上谈兵’,试飞空域申请难,核心技术没法落地。”他指着窗外,产业园周边300米高的专属试飞空域里,几架测试机正在盘旋,“现在每天能飞20架次,研发周期缩短了一半。”
这片空域,是当地给低空经济企业的“见面礼”。
2024年未来科技城低空经济创新产业园成立后,不少这样的企业带着技术入驻,最先解决的就是“能飞、敢飞”的问题。
而当技术落地,场景便成了最好的“试金石”——在现代产业区,生资无人机与极兔物流合作的低空配送航线已常态化运行,无人机载着快递从园区上空掠过,落在企业楼下的取件点。“上下班顺手取快递,不用绕路去驿站了!”园区员工小刘晃了晃刚收到的包裹,盒子上还印着无人机配送的卡通标识。
从湿地巡护到物流配送,宁河的“低空+”场景正像涟漪般扩散:光伏板清洗无人机沿着太阳能矩阵滑行,长输管道巡检机在高压线下排查隐患,应急救援机带着救生圈冲向河道,农林植保无人机在田间地头巡视,社会治理无人机在造甲城的上空观察着,外墙清洗无人机在小区里认真工作。
这些多领域场景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:一面是低空经济为传统产业注入的赋能与改造,另一面是新质生产力的破土而出、蓬勃生长。而这一切的背后,正是产业园里电机、旋翼、飞控系统等企业交织成的“产业链闭环”在默默支撑。
一家无人机旋翼研制企业负责人笑着说:“上午客户提需求,下午就能在园区里找到配套零件,从研发样品到试验到生产,相对别处快几个月。”
如今,这片曾以农业、湿地闻名的区域,正以“北方低空经济实验港”的姿态,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蓝图上写下新注脚。
当暮色降临,七里海的无人机完成当次巡护,返回“铁盒子”充电;而几公里外的产业园里,工程师们还在调试新机型——明天,它们将载着包裹、数据或希望,继续在宁河的天空上,划出属于高质量发展的轨迹。(潘旭海、许维娜、唐心怡)
来源:人民网-天津频道
同创优配-同创优配官网-沈阳股票配资公司-股票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